本月初我就校外人士入校教學或進行活動所發生的爭議,請教育部盡快提供匿名申訴管道,並更明確讓學校了解校外人士入校的注意事項。
昨天部長更具體重申:無論是晨間或課堂時間,只要有校外人士入校,與學生有教學、活動等任何形式的互動,學校都一定要有把關。若發生不當情形需要申訴或表達意見,除了透過各縣市政府的民意信箱反映,教育部國教署也有「署長信箱」的管道:https://www.k12ea.gov.tw/Tw/Mail/MailExplain(若希望匿名處理,可於主旨或留言欄位註明);收到具體內容後,相關單位將進一步了解學校或某些活動的狀況,如果發現不適當也會要求應明確拒絕。
利用昨天的質詢機會,我也延續上次的質詢,再舉出一些這段時間看到的案例,提供教育部訂定進一步的注意事項時參考。例如:有些活動要求學生背誦聖經內容或以聖經來解釋現象,甚至有些志工講述聖經的方式傳遞性別歧視觀點;有些活動以隱晦的方式來傳達性知識或是預防性病的衛教知識,卻反而造成學生的混淆和誤解,形同傳達錯誤資訊;以刻板印象來教學生「身體界線」的概念,以兩性二分的方式來劃下單一界線,過於僵固簡化;講《奧利佛是個娘娘腔》繪本故事,卻告訴學生奧利佛是生病,傳達錯誤認識和歧視;甚至,在同婚合法化的現在,入班志工仍然告訴學生:同性結婚是不對的。
這些不當的內容,都顯示我們的教學現場應該要回歸學生主體,以教學專業來給予學生正確知識。教育內容不該是傳教,也不該繼續傳達錯誤或片面的觀點,例如「身體界線」的重點應該是在於要尊重身體自主權,而不是用單一的機械模式來套用在每個人身上。
這些不適當的部分,教育部應該給各學校一些提示與指導,明確告訴學校哪些內容或教學方式是不應該進入學校的。此外,各縣市也已成立性平教育輔導團,研發多元的教材跟教案,也應該思考如何將這些成果更積極引入學校,讓真正的教育主體-學生-能夠得到正確且充分的知識。